《明朝那些事儿》⑩ | 欲戴皇冠,必承其重
昨天我们讲到了在朱元璋死后,建文帝为了摆脱藩王们拥兵自重的束缚,对他的叔叔们下了狠手。
面对着建文帝发起的攻势,燕王朱棣决定彻底决裂,并率领大军南下,与建文帝决一雌雄。
那么,这场叔侄大战究竟鹿死谁手?建文帝最终又将何去何从呢?
”
最后的进攻
似乎是要配合朱棣的决心,朝廷方面不知是谁出的馊主意,说北军即将失败,应该把一半的部队调回来保卫京城,于是阻击朱棣的部队走了一部分。
而余下的部队则合兵到灵璧坚守。
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,恰巧朝廷护送粮饷的队伍却被朱棣偷袭,粮饷全部被夺走,这下子可算是要了南军的老命。
饭都吃不饱,还打什么仗。
于是剩余的朝廷军队准备连夜撤退,为保证行动一致,他们还制定了暗号:三声炮响。
第二天,南军士兵正在打包袱,准备开溜,突然之间三声炮响声起,士兵们听到暗号,二话不说,撒腿就跑。
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,这三声炮并不是自己人放的撤退暗号,正好相反,这是北军的进攻信号!
原来北军也在同一天制定了进攻暗号,而这个暗号正好也是三声炮响!
真是无巧不成书啊。
这是一个极为滑稽的场面,准备进攻的北军正好遇到了仓皇出逃的南军,哪里还讲什么客气?
北军顺势追杀,不但全歼南军,还俘获了三十七员大将。
朱棣的坚持终于换来了胜利,他踢开了前进路上的最后一颗绊脚石,开始向最后的目标挺进。
灵璧之战彻底击溃了南军的主力,至此之后,南军再也没有能够组织起像样的反攻,在历经千辛万苦,战胜无数敌人后,朱棣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。
朱棣的下一个目标是扬州,此时城内的守护者是监察御史王彬,此人本想抵抗,却被属下出卖,扬州不战而降。
扬州的失陷沉重的打击了南军的士气,朱棣的靖难之战终于到了最后阶段,他只要再迈出一脚,就能够踏入朝思暮想的京城。
坐在皇城里的朱允炆已经慌乱到了极点,他万万想不到,削藩竟然会搞到自己皇位不保。
他六神无主,于是只能向方孝孺讨计策了。
方孝孺倒是胸有成竹,他不慌不忙的拿出做学问的态度,列出了几条对策:
首先派出大臣外出募兵,然后号召天下勤王,为争取时间,要派人去找朱棣谈判,表示愿意割让土地,麻痹朱棣。
朱允炆看他如此有把握,便按照他的计划行事,希望这位书呆子能够在最后时刻拉他一把。
后来的事实证明,方孝孺确实是一等忠臣,但却绝对不是一等谋臣。
话虽如此,当时的大臣们还是按照方孝孺的部署去安排一切,其中最重要的是把与朱棣谈判的任务交给了庆成郡主。
滑稽的谈判
庆成郡主是朱元璋的侄女,朱允炆的长辈,按照身份和年龄计算,她是朱棣的堂姐。
庆成郡主亲自过江去和朱棣谈判,朱棣热情地接待了她,这也使得这位郡主认为朱棣是一个可以商量的人。
她晓之以理,动之以情,说了一大堆兄弟骨肉不要相残之类的话,朱棣听得很认真,并不断点头称是。
庆成郡主顿觉形势一片大好,便停下来等待朱棣的答复。朱棣看她已经讲完,才终于开口说话。
朱棣用平静的口气说道:
“我这次起兵,只是要为父皇报仇(不知仇从何来),诛灭奸臣,仿效当年的周公辅政足矣,希望皇上答应我的要求。”
然后他意味深长的看了这位堂姐一眼,接着说道:
“如果不答应我的要求,我攻破城池之日,希望诸位兄弟姐妹马上搬家,去父亲的陵墓暂住,我怕到时候惊吓了各位。”
说完后,朱棣便沉吟不语了。
庆成郡主以难以置信的眼神看着自己的这个弟弟,原来自己刚才所说的全都是废话,而这位好弟弟不但一意孤行,竟然还敢威胁自己。
她这才明白,在这个人眼中根本没有兄弟姐妹,在他看来,世界上只有两种人,不是支持他的,就是反对他的。
朱棣把他与庆成郡主的谈话写成了一封信,并交给她带回去,表明自己的态度。
朱允炆知道了谈判的结果,他终于意识到,自己所有的幻想都破灭了。
朱允炆最大的错误在于他不知道,朱棣起兵靖难的那一刻其实已经决定了两个人的命运。
一个是朱棣自己,另一个就是他,造反的朱棣固然没有回头路,其实他也没有。
因为自古以来权力斗争只能有一个获胜者,非此即彼。
离奇的失踪
朱棣在回绝了朱允炆的求和后,发动了最后的进攻。
城内的朱允炆拒绝了逃往南方的决定,听从了方孝孺的建议,坚守城池。
这位方孝孺实在是个硬汉,当朱允炆怕守不住,向他询问如果城池失守该当如何时,他昂然说道:
“即使守不住城池,皇帝陛下为江山社稷而死,是理所应当的事!”
方孝孺虽是书生,一生未经刀兵,但大难临头却有铮铮傲骨。
这个世界上最坚固的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。朱棣也不是傻瓜,他敢于率军围城,自然有破城的方法。
朱棣的攻城法就是他的间谍,在城内间谍的帮助下,朱棣的军队攻入了京城,江山易主。
朱允炆呆坐在宫中,他并非对这一天的到来毫无预料,但当它终于来临的时候,还是显得那么残酷,皇帝做不成了,老百姓也做不成了。
走上了这条路,真的不能回头了。
烧掉这座宫殿吧,把它彻底毁掉!
朱允炆烧毁了自己的宫殿,然后不知所终,于是历史上最大的疑团之一诞生了。
但事实上,这个疑团并不是由朱允炆的失踪开始的,早在朱棣攻入京城时,北军就接到了一个奇怪的命令,即不入皇城,而是退守龙江驿。
很明显,朱棣并不想背上杀掉自己侄子的罪名,他围困皇城,给朱允炆自绝或是让位的时间。
但朱允炆的选择却出乎他的意料,烧毁宫殿说明朱允炆并不想让位,但这位有几分骨气的侄子却也没有自杀,因为在入宫后,朱棣并没有找到朱允炆的尸体。
既不退位,也不自杀,那就只剩下逃跑了。
朱棣终于坐上了他的宝座,而在短时间的兴奋后,朱棣立刻意识到,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,那就是清除那些反对他坐上皇帝宝座的人。
罪恶的暴行
历史上一幕罕见的暴行开演了。
朱棣首先找到的是方孝孺,他知道方孝孺名满天下,而且谋士早在他攻下京城之前就对他说过:
“殿下攻下京城后,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,但你一定不能杀他!如果杀了他,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灭绝了!”
有谋士的警告,朱棣自然不敢怠慢,他预料到方孝孺一定不会轻易投降,但他也不会想到事情居然会演变成一次破历史纪录的惨剧。
朱棣在大殿接见了方孝孺,他希望方孝孺能够为他起草诏书,但朱棣绝不会想到,方孝孺应召而来,并不是给他写诏书的,而是拿出了言官的本领,痛斥了朱棣的叛逆行径。
被痛骂的朱棣愤怒得丧失了理智:
“你不写,不怕我灭你九族吗?!”
“诛我十族又如何!”
最后,他让人把方孝孺拉了出去。
方孝孺的最终结局是:凌迟,灭十族。
历史上从来只有九族,那多出来的一族是朱棣为了凑数,在屠杀的目录中加入了方孝孺的朋友和学生。
朱棣虽然做下了这样的暴行,但他本质是一个软弱的人。
再加上他的皇位来路不正,所以日夜都担心会有另一个人仿效自己,夺走皇位,他也畏惧那些街头巷尾的议论,所以他不断的屠杀那些反对者,修改了历史。
但事实证明反对者是始终存在着的,而历史也留下了他残暴的印记。
越过那历史的迷雾,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一个强大自信的朱棣,相反,在那光辉的宝座上,坐着的是一个面色苍白的中年人,用警惕的眼光看着周围的人,并不断地对他们说:
“这是我的宝座,你们不要过来。”
《明朝那些事儿》第一册“洪武大帝”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。
从一介农民,到开国帝王,朱元璋几乎经历了人世间的所有苦难,而正是这些苦难,造就了后来的洪武大帝。
从这里开始,皇权慢慢一家独大,也是从这里开始,历史的车轮留下了新的痕迹。从一无所有,到坐拥天下。
在朱元璋身上,我们看到了真正的草根逆袭。
读过这本书,你对朱元璋、朱棣、朱允炆的印象有什么改变吗?
*插图来源:电视剧《大明王朝1566》